您现在的位置:湖州红十字心理健康在线>> 心理知识>> 心理生活>>正文内容

心理丨心理医生面具和心理老师面具只能当配角

心理咨询有五项任务:1、评估,也叫诊断,或者概念化;2、指导,包括心理健康教育、“权威性解释”和野蛮分析;3、“治疗”,通过示范、演练、参与、互动,而不仅仅是说教,帮助来访者发生改变;4、分析,通过共同讨论、平等对话,深入了解来访者的内心变化,真正的心理“咨询”;5、支持,给来访者营造一个温馨、安全的氛围,促进成长。

 

不同的咨询师侧重于不同的任务,因而形成不同的“咨询风格”和咨询师面具。

一、心理医生

心理医生就是精神科医生,通常不做心理咨询。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给病人下诊断,也就是评估。如果诊断为有病,就吃药,如果诊断为没病,就走人。所以,“咨询”过心理医生的人都以为心理咨询就是确定一个人有病没病。严格地讲,这不是心理咨询,而是精神病咨询。

心理医生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不用借助于任何仪器(化验和检查),一眼就能看出别人有没有心理障碍,是哪种心理障碍,严重程度如何。因此,很多人都害怕心理医生的眼睛,怕被看出毛病。其实,这种害怕是没有必要的。如果没有毛病,心理医生是不会看成有毛病的;如果有毛病,不把它看出来,则会耽误病情。

但是,评估不是最终的目的。看出有病,就要治病。光贴标签、扣帽子,不治病,不是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师的培训通常都是从评估开始的,一个初学者,学了评估,还没学治病,就会犯光贴标签不治病的错误。

所以,咨询师不能单用心理医生面具。如果和其它咨询师面具合用,心理医生面具则是非常有用的。

二、心理老师

心理老师的工作主要是心理健康教育,属于主动干预,具体方法有二:权威解释和直接指导。

权威解释就是咨询师凭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给求助者一个解释,其效果就是直接改变求助者的认知。这项工作也称“说服”,是“态度转变”的一种手段。现代心理咨询所采用的是态度转变模式,态度转变了,就OK了。

野蛮分析也属于权威解释。有的人学了一点精神分析,就去分析别人。看到求助者的一个症状,就用童年创伤、恋母情结、潜意识动机和心理防御去解释。如果求助者不接受他的分析,就说人家阻抗。

与权威解释相对应的,就是直接指导。因为觉得自己是权威,所以有资格告诉别人怎么做。指导也是一种“态度转变”的有效手段,因为行为的改变可以促使态度转变。你想知道苹果的味道吗?那就先吃一口吧。人一旦有所行动,而这种行动与原来的观念不太一致,就会产生认知不协调,不得不予以调整。通常情况下,都是改变认知适应行为,因为行为已经发生。

所以,很多咨询师都喜欢布置作业。只要求助者做了作业,他就中了咨询师的圈套了。行为改变了,认知就会跟着改变,然后出现“滚雪球效应”,改变越来越大。

这样的改变对求助者是有利的吗?它是需要的吗?谁来判断它的必要性?当然是咨询师说了算,因为他是权威。

三、精神导师

心理老师侧重于言教,精神导师侧重于身教。

言教容易流于形式,停留在表面,很难真正内化,因此许多病人说:“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还有一些人,别人遇到烦心的事,他都能够予以劝解,而自己遇到烦心的事却无法摆脱。这说明,他有理论,但没有实践,无法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获得领悟。这是心理老师的通病。

精神导师身体力行,每接触到一种新的理论,就会先在自己身上实践一遍,只有觉得确实有用,才会传授给别人,决不会以讹传讹。或者,他所倡导的方法就是他自己的经验的总结,完全是原创的。

精神导师了解言教的弊极,所以往往做得多,说得少,身教多于言教。

身教就是体验式教学,分为三种形式:示范,辅助,实战。

许多心理老师也会示范, 从别的老师那里学了一招一式,就去教学生,自己不一定真正掌握,只是“形似”而已。这跟言教没什么区别,言教就是从别处学来知识,教给学生,自己不一定真正理解。

辅助就是手把手地教,光是“形似”就不够了,老师必须亲自练习过。因为自己练过,所以知道什么是错的,为什么错,怎么纠正。有的心理老师也能做到这一点。

所谓实战,就是老师和学生“对练”,如果老师没有真本事,会被学生打败。所以,只有掌握了真功夫的老师才会采用这种教学方法。精神导师就是这样的老师。他在某一方面确实高于学生,而不只是说得好。他可以教学生很多东西,也可以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精神导师具有一定的“人格魅力”,需要较高的自我修养。

四、灵魂伴侣

自从罗杰斯提出“非指导性心理咨询”的概念,心理医生、心理老师和精神导师就渐渐失去了光彩。现在,心理咨询师与心理医生、心理老师和精神导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完全不是高高在上的形象,而是非常平等的。咨询师与求助者并肩作战,共同解决他的问题。咨询师必须深入到求助者的精神世界中去,感受他的感受,体验他的体验,这就是共情,也称共情理解。

有人把共情理解分为两个层次,一即共情,也称感受或察言观色,就是“识别”对方的情绪状态,甚至与对方产生共鸣;二是理解,就是弄清楚对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绪变化,找出情绪变化的前因后果。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反馈给求助者。这就是罗杰斯说的,咨询师是一面镜子,帮求助者看清自己。

精神分析也非常强调“理解”,有理解才有解释,理解是解释的前提。自体心理学把这种理解称为“替代性内省”,意思就是,根据求助者的自我报告,凭借咨询师的想象力,重构出求助者的心理历程,从而全面了解求助者。替代性内省和共情有细微的差别,但总体上是异曲同工的。

有了共情和替代性内省,咨询师就变成了求助者的灵魂伴侣。他知道求助者的心,他是求助者的另一个自我。有了他,求助者不再孤单,遇到问题有人商量,解决问题的能力成倍提高。

五、爱心大使

罗杰斯的人本疗法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个是共情,一个是无条件积极关注。罗杰斯说,求助者才是自己的问题的专家,咨询师根本帮不了他,所以,只能是提供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让他自己解决问题。如果非要帮他一把,那就要进入他的精神世界,与之共情。所以,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是最佳方案,共情是第二选择。

在客体关系理论看来,爱心大使就是容器。她包容你,接纳你,“抱持”你,吸收你释放出来的消极情绪,把它消化,然后反馈给你。在她里面,你也学会了处理情绪。也许,容器还嫌太小,称之为“心灵港湾”或“心灵家园”更加恰当。

早期的精神分析师是父亲式的,后现代的精神分析师是母亲式的。父亲式的精神分析师更像精神导师,母亲式的精神分析师就是爱心大使。

如果说,客体关系理论的抱持还是一种温柔的坚持,或者适度的挫折,那么,自体心理学的最新主张就是当求助者的配角,配合他的表演。

许多人担心,这样不是纵容吗?求助者想干什么,咨询师都支持、配合,不是无法无天了?这是心理医生和心理老师的想法,爱心大使决不会这么想,因为爱心大使相信人性本善,人有自我实现和自我疗愈的能力。只要给予爱,他就会成长和自愈,不会堕落和生病。堕落和生病,不是因为爱太多,而是缺爱。

综上所述,咨询师面具有五个,必须根据来访者的情况和咨询的进程进行切换。早期的心理咨询以心理医生面具、心理老师面具和精神导师面具为主,自从罗杰斯提出“非指导性心理咨询”之后,灵魂伴侣面具和爱心大使面具成了主流,但心理医生面具和心理老师面具仍然是不可缺少的。有人主张,心理评估必须贯穿始终,咨询师必须一直保持“觉察”(心理医生)。不但要保持觉察,还要把握方向(心理老师)。但是,心理医生面具和心理老师面具只能当配角,不能喧宾夺主。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