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大的目标和眼前的生活
在我的知乎收藏夹里,一直藏着的阿里大神多隆的故事。
多隆在阿里的层级是 P11,相当于副总裁,是阿里首批合伙人里唯一的一个程序员。无论从职位还是财富,他都是在更大世界里的人。
可多隆又很特殊,他有着与他的位置不搭的行事风格。他不喜欢带团队,嫌麻烦,主要的职业生涯,都在专注地写代码。引用原文中同事对他的描述:
多隆的故事让我想起《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中的一句话:
今天,佛陀或是耶稣坐在电脑和变速器的齿轮旁边修行会像坐在山顶和莲花座上一样自在。如果情形不是如此,那无异于亵渎了佛陀——也就是亵渎了你自己。
原来,在电脑旁修行就是这样的啊。
读到「别人的人生」,在敬佩之余,我们也会好奇,到底是什么驱动着他前进。
显然不是高远的目标。多隆是从屌丝级程序员,靠解决一个小问题,再解决一个小问题成长起来的。如果他念念不忘远大目标,他未必能做到这么专注。人心里有了执念,就会害怕,一害怕,就做不到专注了。
我们从小被教育,要有远大理想,这几乎成了我们对世界的基本信条。但目标远大的价值,很容易被高估。越是对现实不满,越是害怕泯于众人,我们越会紧紧抓住高远的目标不放。高远目标很容易变成一个「别处生活」的幻想。回过头来,当我们发现无法承载起希望时,我们会对生活更加失望。
高远的目标还容易让生活变得抽象而无趣。
上周去做了一个关于拖延症的分享,有同学问我:
我有一个远大目标,我希望能成为一个像我老师那样的科学家。可是一想到当科学家还需要先考 GRE,要去国外读博士,读博士还要读很多文献,发很难的 paper,回来还要能组建自己的实验室,这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稍有差错,我的目标就功亏一篑。一想到这些,我就很焦虑。我想快点去接受这些挑战,就觉得眼前的事很没意义,于是什么也不想做了。
在高远的目标下,生活被想象成一架设计精密的仪器,容不得半点差错。这样的生活既乏味,又缺少惊喜,它就是一个买卖,把你很长一段的时光,打包去换一个可能的结果。你既然已经打算把这段时间出售了,那它对你自然就没什么意义了。它不是你想要的,那个远处的结果才是。
可是,没有了过程,我们的生活又在哪里?
我曾经问过班上同学对多隆生活的看法,大部分人表示钦佩,但并不愿意有一个这样的职业生涯。他们觉得无聊。
有一个同学小声嘀咕:「如果能保证这么成功的话,那还是值得考虑,可谁能保证这么成功呢?」
如果把生活本身当作计算投入产出的买卖,自然要评估风险,再考虑投入。如果产出小于投入,我们就亏本了。
先不论投入产出根本无法计算,即使这个假设是成立的,该怎么评估产出呢?除了权钱名利,我们体会到的内心的平静和满足算吗?
如果平静和满足也算,它却恰好需要我们忘记自己和世俗用来定义我们的功名利禄,需要我们专注于自己所做的事情当中。
多隆当然是幸运的。他能专注于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在他埋头写代码的时候,并没有人能给他关于远大前程的保证。可是他投入和专注的态度,正是对这个世界的信任。
世界也给了他回报,这种回报超越了名利和胜负,它既是做事本身中体会到的成就感,也是一个人技能的成长和自我的丰富。
而我们却还在东张西望,总觉得非得有人给了我们这样的保证,才舍得全情投入。说到底,我们并不信任这个世界。
你大概已经听说过芝加哥大学的心理学家米哈利提出的福流(Flow)的概念了。福流所描述的,大概是多隆经常会有的,一种「迷」一件事的状态。米哈利把这种状态看作我们的最优体验,是平静和满足的来源。
悖论是,福流需要我「忘我」,放下对「自己」和「目标」的执念。而正因为放下了这种执念,我们反而成就了更深刻而复杂的自己,也更容易达到目标。
在《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中,弗兰克说:
不要以成功为目标——你越是对它念念不忘,就越有可能错过它。因为成功如同幸福,不是追求就能得到;它必须因缘际会……是一个人全心全意投入并把自己置之度外时,意外获得的副产品。
现在我们都在讨论更大的世界。多隆的故事告诉我们,更大的世界也许就在眼前。福流就是向内而求的,能够专注于当下的事情,这是难得的福报。
在我的知乎收藏夹里,一直藏着的阿里大神多隆的故事。
多隆在阿里的层级是 P11,相当于副总裁,是阿里首批合伙人里唯一的一个程序员。无论从职位还是财富,他都是在更大世界里的人。
可多隆又很特殊,他有着与他的位置不搭的行事风格。他不喜欢带团队,嫌麻烦,主要的职业生涯,都在专注地写代码。引用原文中同事对他的描述:
多隆的故事让我想起《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中的一句话:
今天,佛陀或是耶稣坐在电脑和变速器的齿轮旁边修行会像坐在山顶和莲花座上一样自在。如果情形不是如此,那无异于亵渎了佛陀——也就是亵渎了你自己。
原来,在电脑旁修行就是这样的啊。
读到「别人的人生」,在敬佩之余,我们也会好奇,到底是什么驱动着他前进。
显然不是高远的目标。多隆是从屌丝级程序员,靠解决一个小问题,再解决一个小问题成长起来的。如果他念念不忘远大目标,他未必能做到这么专注。人心里有了执念,就会害怕,一害怕,就做不到专注了。
我们从小被教育,要有远大理想,这几乎成了我们对世界的基本信条。但目标远大的价值,很容易被高估。越是对现实不满,越是害怕泯于众人,我们越会紧紧抓住高远的目标不放。高远目标很容易变成一个「别处生活」的幻想。回过头来,当我们发现无法承载起希望时,我们会对生活更加失望。
高远的目标还容易让生活变得抽象而无趣。
上周去做了一个关于拖延症的分享,有同学问我:
我有一个远大目标,我希望能成为一个像我老师那样的科学家。可是一想到当科学家还需要先考 GRE,要去国外读博士,读博士还要读很多文献,发很难的 paper,回来还要能组建自己的实验室,这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稍有差错,我的目标就功亏一篑。一想到这些,我就很焦虑。我想快点去接受这些挑战,就觉得眼前的事很没意义,于是什么也不想做了。
在高远的目标下,生活被想象成一架设计精密的仪器,容不得半点差错。这样的生活既乏味,又缺少惊喜,它就是一个买卖,把你很长一段的时光,打包去换一个可能的结果。你既然已经打算把这段时间出售了,那它对你自然就没什么意义了。它不是你想要的,那个远处的结果才是。
可是,没有了过程,我们的生活又在哪里?
我曾经问过班上同学对多隆生活的看法,大部分人表示钦佩,但并不愿意有一个这样的职业生涯。他们觉得无聊。
有一个同学小声嘀咕:「如果能保证这么成功的话,那还是值得考虑,可谁能保证这么成功呢?」
如果把生活本身当作计算投入产出的买卖,自然要评估风险,再考虑投入。如果产出小于投入,我们就亏本了。
先不论投入产出根本无法计算,即使这个假设是成立的,该怎么评估产出呢?除了权钱名利,我们体会到的内心的平静和满足算吗?
如果平静和满足也算,它却恰好需要我们忘记自己和世俗用来定义我们的功名利禄,需要我们专注于自己所做的事情当中。
多隆当然是幸运的。他能专注于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在他埋头写代码的时候,并没有人能给他关于远大前程的保证。可是他投入和专注的态度,正是对这个世界的信任。
世界也给了他回报,这种回报超越了名利和胜负,它既是做事本身中体会到的成就感,也是一个人技能的成长和自我的丰富。
而我们却还在东张西望,总觉得非得有人给了我们这样的保证,才舍得全情投入。说到底,我们并不信任这个世界。
你大概已经听说过芝加哥大学的心理学家米哈利提出的福流(Flow)的概念了。福流所描述的,大概是多隆经常会有的,一种「迷」一件事的状态。米哈利把这种状态看作我们的最优体验,是平静和满足的来源。
悖论是,福流需要我「忘我」,放下对「自己」和「目标」的执念。而正因为放下了这种执念,我们反而成就了更深刻而复杂的自己,也更容易达到目标。
在《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中,弗兰克说:
不要以成功为目标——你越是对它念念不忘,就越有可能错过它。因为成功如同幸福,不是追求就能得到;它必须因缘际会……是一个人全心全意投入并把自己置之度外时,意外获得的副产品。
现在我们都在讨论更大的世界。多隆的故事告诉我们,更大的世界也许就在眼前。福流就是向内而求的,能够专注于当下的事情,这是难得的福报。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心理治疗师的成长
-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