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师的成长
这个主题,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每个人也会有自己的思考。从精神分析的视角来看,心理治疗师的成长跟我们做精神分析的目标、取向、能够达到什么状态有关系。
有一句话我一直都是非常喜欢,带有一点客体关系的意味:当人们在别人身上再度找到自己的时候,便开始知道到自己的存在。
我们的成长大概是在跟别人互动当中感觉到的;在潜意识中、移情和反移情当中把握的。一个人自己跟自己玩,可以成长吗?一代高僧、大师,你一定要跟别人互动才能成长吗,还是你自己也能成长?
禅修过程是一个人做两个人的事,而咨询是两个人共同做两个人的事。当然不同阶段每个人会有不同的选择方式,有时候要跟别人折腾蛮累的,当然不折腾也可以,不一定时时刻刻都在折腾。在一个人成为治疗师的过程中,不能单单看他呈现案例时如何精彩,还要看他和家里重要亲密关系如何,和单位、同道、小组成员相处得如何,要全方位看待。
我认为最治疗师重要的地方是察觉自身感受,把工作重点放在移情、反移情上。换句话说:你对任何一个人的理论分析再透彻,如:你的早年创伤是什么、你处在什么期发展……来访者可能很认同,但这不是精神分析。关键是你们两个人在现场,重复着什么模式?功力体现到最后,理论也好、技术也好,最后还是要靠自我觉察对自己的反移情。这非常重要,很多治疗走不下去,很多时候可能是因为对自己的察觉有盲点。
精神分析不一定是分析自己,察觉反移情可能更多地为了来访者。咨询师在与来访者互动时察觉来自自己的感受,通过自己的感受很好地共情、理解来访者。对于来访者的第一手资料,实在咨询现场被他激发起的很多感受,这些需要咨询师的自我功能。
对治心理疗师的要求
当然有理性的、有感性的,有潜意识等方面的要求。一个治疗师的技巧和自我对潜意识运用的程度紧紧联系在一起。在我们身心所有层面与来访者的互动当中,比较容易体验到的是“我的认知、想法是什么”,特别要体验的是平时不太容易激发出来的一些情绪。你的目的是要理解他们、帮助他领悟自身的精神世界,从精神分析的视角这个把握程度。这不是智商高低的问题。高智商和高文化水平固然重要,但是一个可触及的、可理解的无意识头脑更为重要。
从广义角度来说,精神分析认为我们对别人的任何判断、感受都是我们的投射。而治疗到最后寻求达到的目标是,一个人对于自身重要的无意识欲望、防御和幻想,对于自己婴儿时期的冲突以及以后的衍生物,能够在意识层面得以理解。当然这个很难完全达到,有人天天做精神分析,做了很多案例,也做自我体验,却越做越糟!我们希望自身达到完全自我掌控,所谓领悟上升到一个层次,对命运完全了然于心、很通透的……这是很吸引人的目标,这当然很不容易,特别在自我体验的过程中。
大概没有问题的人是不存在。我们做治疗师,自己的问题就全部解决了吗?这不可能。但治疗师本身至少要知道:我有什么类型的问题没被解决,也要知道来访者有什么方面的问题。能够知道这个很不容易,解决当然是最好。但很多时候只能将问题修正一下,让他更加接受现实,这已经不太容易了。谁都希望成为涅槃重生,希望有一个不一样的自我。也有一些活动,有些邪乎的心理方法似乎有效果。比如什么班,进去一个礼拜,也许你会觉得:哦,我的大小周天通了!我们会发现自己像被打鸡血一样,但是过了一两个月又回到原型。当然,当人类去探索某些领域时会有这样的效果,会有几天回归到原生状态,把最原始的东西都激发出来,其实这不是太困难。但每个人从小到大性格由来已久,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被冲击一次就完全改变不是那么容易的。
共情
共情意味着分享、体验另一个人的情感。不管什么疗法,只要说到跟人打交道都会强调“共情”,但我认为精神分析中的共情对来访者的影响最深。去年我在武汉报告时说:“共情只是一个传说。”因为你不见得能够完全感同身受另一个不一样的人,尤其是靠主观努力。共情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比如对于创伤性的故事,你容易感觉身不由己地完全认同。做过灾难后危机干预的人会发现一个现象——替代性创伤。就是受害者、创伤者把你创伤了,他把你也改变了;死去的人活不过来,做再多干预也是白搭,此时会觉得做心理干预不如找个师傅皈依佛门。
治疗师的创伤,是不是个好现象?如果出现了替代性创伤,这是共情最深的时候,但是因为我们还要工作,如果被耗竭了、完全认同了,对方绝望了你也绝望了,那么治疗师和来访者就一样了。治疗师的的职责、作用、任务是帮助来访者,如果两个人都佛门去了,共情虽然做得好但是无效,因为这样的共情只加深了耗竭和无力感,所以我们很难说共情应该怎么样。当有人说:某个治疗师还做心理治疗呢,他病得跟病人一样重。这种情况我感觉是那个议论的人自己不敢投入,看到别人投入那么深,他嫉妒。
所以你说一个治疗师在职业生涯中被来访者勾起创伤了,是好是坏?这需要辩证地去看:可能涉及到你内心冲突,也可能会暂时弄坏。所以最后去看不管什么流派,一个人的投入程度和共情还是由他人格决定,有人偏保守求稳、有人更激进,这跟流派没关系。所以说到底怎样一个情况去看替代性创伤,我自己建议每个人还是找符合自己的方式。如果你叫我很激烈地去做共情,这大概不适合我;如果另外一个爱憎分明的人要叫他慢慢来,也要憋死他。性格没有好坏之分,共情实际是体验分享,本质不是量的多少。所以,共情目的是为了获得理解,是治疗师运用来访者的模式对来访者进行部分和暂时的认同。
共情最好的状态就是要进去就全身进去,要出来就全能出来吗?那就是机器了,不可能的。有时候不该出来就先逃出来的也有的,关键是事后对此有察觉,有反思。共情是“体验性自我”的一种功能,我们不是用理智去工作,而是用自身的情感;直觉则是是“观察性自我”的一种功能。这两种现象能够使你通过许多方式进入到另一个人心中并融合进去。有人提过,治疗师最好的状态是与来访者两个人心身交融,虽然一般我们不太容易把握这种状态,但真正共情应该是这样的状态。
当治疗师通过共情获得了某些发现,还必须运用临床和理论的知识来对这些发现的意义进行解释。做治疗师不是仅凭治疗技术,而是当下真正的自身感受;当然光凭感觉也不行,运用一些知识也是重要的。我们学中德班干嘛呢,实在学框架,有效为了自身有感受服务。专业理论学习就是为了对知识有个框架,在这个框架中理解:这种人、那种人让我产生什么样的感觉,心里就有底了。
潜意识
-
治疗师对来访者的观察
-
治疗师对自己感受的观察
-
人类情绪反应的知识
这三条要放一起,不断比较对照互相的关联性。不是靠一条理性地观察它,而是更多观察自己、不断重复,这是我理解的探索潜意识的三个维度。
与理解潜意识有关的特质:
1、对于人、人的生活方式、情感、幻想和思维,有丰富的兴趣,有探究的欲望。
2、推动一个人朝向这个方向努力的能量来源于他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的量应该很足,而且本质上是善意的。
每个人都有这个欲望,可能有些被理智化的东西防御掉了。这是心理层面上很深入的一部分。推动我们的好奇心要很足够,否则很难坚持。我们希望探索一些以前没有探索到的,如果没有好奇心,很难跟来访者共同去做这个工作,就会成为厌倦的牺牲品。但是过于无情的好奇心也会使病人承受不必要的痛苦。我们治疗过程中的好奇、探索不是为了满足我们的好奇心,我们可能身不由己地成为来访者自我暴露。大家做过PTSD知道,如果你没有充足的、连续的保障治疗关系,不要一上来就把治疗做得很深,一开始可能谈些现实、家庭生活等意识层面上的话题。如果在这些问题上建立了好的咨访关系,接下来才会动创伤。如果一开始就做的太深,在短程的精神分析里,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处理来访者的创伤。还比如某些疗法,非常强调现场激发起强烈的感觉,但接下来却没有进行跟进的治疗,来访者的创伤没人管了,他挣扎起来很苦的,会被过度的创伤压倒。
所以咨询的目的是带给来访者可理解的领悟,而不是为了自己施虐的快感。我在微信里曾看到一篇咨询师写的文章,主题是怎么避免在治疗当中被虐待,这种情况当然会发生的,任何流派什么方法都有可能出现这种现象。精神分析的处理方法比较好,就是把这问题摊开来,而不是回避问题。所谓“虐”来访者,这与咨询师的好坏没关系,不是你意识层面上的事,有时是来访者潜意识里勾引你去虐待他,甚至在现实生活中还会给他带来症状的改善。但是咨询师如果不自我察觉,可能会带来麻烦。有时候潜意识很深刻地在影响一个人,只有当好奇心不再受本能统治时,才可能有这种自我察觉的态度。这是很关键的,说到底人在潜意识中有恶的一面,我们不能不去察觉它。
治疗师需要具备延缓判断的能力。我也有这个感触:当我们刚开始进入精神分析领域,我们很希望把来访者搞清楚,防御是什么,移情是什么,动力学的假设是什么……我们要治疗嘛,但是汇报案例的时候就知道,我们通常不是很清楚,老师可能也不清楚。我们不得不承受某种不确定,不能看到某些事情的本质。所以我们在不确定、甚至无知的情况下工作,有时要“钝感”一点,不要过早地作判断。过早判断是种防御,应该先把本能的判断搁置一边,听听来访者讲什么,更好地共情,然后逐步理解治疗中的潜在动力。
像侦探一样充满怀疑的态度会使来访者疏远,干扰共情和工作联盟。来访者心理上是现实的,所以有时经常会屏蔽掉一些东西,比如一个来访者小时候讲到创伤性的经历,因此形成困扰来求助,他在那是更多感受到的是负面的东西,而屏蔽掉了正面的东西。作为治疗师你能改变他2岁时候的创伤吗?当然不能改变,但是通过治疗他2年之内会好很多,这不是因为事实改变了,而是他心理现实改变了。再通俗点,从认知角度而言,在同样生活中,同样的事情发生时他看待的角度不一样了,人也就不一样,以前是一蹶不振的现在也能奋发图强了。
什么动机驱使我们成为治疗师
起源
我们为什么要折腾这么多潜意识早年创伤,说得浅一点,也可以这么活着。其实能够接受自己的肤浅也是一种深刻。要察觉反移情,察觉我们成为治疗师的动机。
动机起源于原始的无意识本能冲动和早年的客体关系,本能驱力使人寻求释放和满足。自我建立后,对安全感的寻求成为另一个基本目标。很抽象是吧,我们都有自己的创伤部分,当来访者更痛苦,我们感到自己活得还可以。
所有随之而来的,人的本性是对基本的安全感,满足感的追求。治疗师可以合理期待的满足:收费、有限度的好奇、看到来访者成长的满足感……。精神分析,收费有很多象征意义,探讨收费象征高、低,很多打折等,都有现实意义。免费,在一定意义上是免除自己的责任,还有把自己推掉了一个道德高度,我跟白求恩是一个水平的!好奇、满足,这是本质上是善的。治疗师需要有节制的满足:称赞、支配、保证、某种世界观的确认。
对于来访者而言成长和改变的艰难,这个过程充满了继发获益、寻求认同、挑战权威……。成长,有时就是说:原来活错了。治疗师不是他的命运拯救者,更多是陪伴他,见证他的成长。而对于治疗师,这个过程要注意到:自身利益需要、控制、个人冲突、未察觉的偏见或反移情等方面。中德班的培训中也有所体现,进行案例讨论、个人体验的重点也放在这里。
领悟
治疗师具有通过非常亲密/私密的方式来理解另一个人的愿望,以及获得领悟的欲望。因为赚钱很不容易,但精神上很容易得到满足。接近一个人的内心,这种动机换句话说叫回归母亲子宫、回归生命本源,这样最安全。Freud讲:攻击的驱力、破坏性的冲动。
还有一个角度,你要去看明白一个事情,也是克服对陌生人恐惧的一种方法。通过深度面质想让来访者领悟到:为什么要修补自己的内疚情感。这叫利他,也是成熟的防御机制。我通过我吃过的苦,让你少走弯路,尽管是对我有帮助,但对你也有好处。我们为什么会有内疚啊?比如说当我们是小孩子时,还没成长起来、没有现实判断能力,这时候最本我了,不希望有人分享对他的爱。如果有个弟弟妹妹,最好捏死他,成长了会有内疚感,当我们探索到这些动机时,一部分使我们成长为治疗师,当然很多职业都是可以修补我们内疚感。
对领悟的追求和传递,也许是一种对抗恐惧的方法。人,有时就是活得心里不踏实。心灵鸡汤,感悟也好,就是高级的需求,物质满足后的。前天听到一个信息,健康从生理、心理、世卫组织又加了两条,文化、灵性。
自我察觉
回过头来看,什么动机驱使我们成为治疗师?从Freud到Jung到Klein,我看每个人都创伤很重,但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大师,关键是在于这些派生活动怎样能很好地去本能化和进行中和。
这些原始的东西能否进入治疗师的理性自我,并服从理性自我的影响和限制?精神分析经常和别人PK,关键不是流派,而是跟治疗师本人好玩不好玩有关系。原始的东西必然带来我们进入,潜意识能否上升到意识层面体验,我们自己也是这样。如果做到了这些,那么这些冲动不仅是无害的,而是有价值的,从辩证角度而言就可能变成一种动力。
共情 — 领悟
过去的困惑、伤害、耻辱的体验使来访者以困扰的方式行事。在治疗关系中,我们不是站在一定高度单纯去分析病人,而是治疗师自己也会被卷入其中,但还要跳出来与来访者互动。所以来访者也会得到一种新的经验:我已经为真正了解他的痛苦并能承受其愤怒的人(治疗师)所理解,即使在最艰难关键的时刻治疗师仍会尝试继续努力去理解和帮助我。
对一个来访者最大的帮助,我认为是疗愈的共同因素。
一个人充分体验到被别人恰当地对待后,才会发展出恰当地对待自己的能力,也会有能力恰当地对待别人。在这过程当中来访者会内化,其实来访者真的是看治疗师怎么对自己,而对他讲的道理是记不住的。生活当中也有体会: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五年前我最困难的时候你来看我,但当时你讲的什么我都忘了。另一方面,虽然讲的都是一般的道理,但不同的人讲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所以不同的技巧,带给来访者的感受体验也是不一样的。
根据张海音老师现场演讲稿整理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当你羡慕别人的同时,别人也在羡慕你呢
-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