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爱国”遇上“群体”
新闻事件: 据凤凰卫视报道,国内9月15日全面爆发大规模反日示威,至少有52个城市的市民响应网上号召上街游行,其中重庆、长沙等地达到数千人,北京更猛增至二万人以上。同时,一些非理性的抗议活动也屡有发生:抵制日货的民间情绪高涨,甚至有人当众焚烧或打砸日系车;某些地方发生了袭击日本人的过激行为;部分地方还传出民众闯入、破坏日资商店的事件。 心理解读: “群体”绝不是“个体”的累加,当“爱国”遇上“群体”的时候,可能就会有不理性、不冷静的行为产生。 “走,砸日本车去!”“同去同去!” 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例子:对于一些刺激的、冒险的活动,你一个人的时候可能不敢去做,但是几个朋友一起,互相怂恿一番,可能大家就一起去了——这个现象就是“群体极化”,其含义简单说就是“群体的决策会比个人决策更趋向于极端”,这里的“极端”可以是更保守,也可以是更激进。本次事件中“打砸抢烧”等极端行为就有部分原因是由于群体极化。 假设某位先生在9月15日怀着爱国的心情砸了别人的日本车,大家可以试想一下: 如果游行、抵制日货等活动只有他一个人参与,独自一人拿着鸡蛋、国旗上街也没有人搭理他,那么这位先生在形单影只的情况下还会去砸车吗?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因为个人决策往往不会那么“走极端”,他可能吐口唾沫发泄一下就回去了。 如果上述活动得到了他人的响应,声势壮大,群情激愤,游行中三五个人凑在一起,大伙儿情绪都非常激动,你一言我一语纷纷表达对日本的愤怒,然后越说越激动、越说越气愤,于是大家伙儿一起“拍案而起”:“走,砸日本车去!”“同去同去!”——于是,极端的行为就这样在群体互动中产生了。这就是群体极化的作用。 “群体极化”现象往往在较小团队中更常见(例如几个人组成的小组、小集体),故又叫“小团体思维”。这是因为群体的凝聚力越强,群体成员之间目标越一致,就越容易发生这种现象。而小团体更容易高度凝聚、“心往一块儿想”。 《乌合之众》:群体不但更极端,而且智商低吗? “假设一个群体中每个人的智商都是100,那么这个群体的智商一定是低于100的。”——这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的著作《乌合之众》的观点。他认为,个体所具有的理性思考的能力是群体不具备的,低智商、轻信、极端、情绪化等在群体行为中经常有所表现。 所以一群人凑在一起抵制日货的时候,每个人理性的那一面似乎都被群体的不理性湮没了,平时个体认为是不合适的、过火的行为(例如砸别人的车、砸别人的店)在群体的眼中都变成了正当的、正义的行为。 有人要问了,一群智商很高、充满理性的人组成的群体会怎样呢?这个问题各位读者可以自行思考,仅提供一个小故事:还记得非典肆虐的时候吗?在巨大的恐慌下人们抢盐、抢醋,抢一切能抢的东西;短短时间内,几乎所有超市都被抢空了。而这一切,在某科学家、教授等高学历人群聚集区的超市也未能幸免。据说,看到空荡荡的超市,内心的恐慌足以战胜一切理性。 《乌合之众》中的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理解群体的不理性行为很有启发意义,但是并不代表书中的观点适合于所有情况、是唯一的真理,读者可以自行斟酌。 写在最后 我们每个人都身在某个群体,我们也需要群体带给我们的归属感,人类社会也需要群体。但是这不意味着身在群体就能放弃理性和冷静。 理性爱国,钓鱼岛是中国的。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Iphone5:一边吐槽,一边下单?
- 下一篇:李娜赴日参赛,缘何成汉奸?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