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湖州红十字心理健康在线>> 心理知识>> 心理生活>>正文内容

李娜赴日参赛,缘何成汉奸?

新闻事件:

  因为“钓鱼岛事件”,中日关系最近相当紧张,围也影响到了两国的体育文化交流也受到影响。18日,中国羽毛球队宣布退出日本羽毛球公开赛,而此前日本的乒乓球队、橄榄球队以及自行车队为了安全起见也退出了在中国境内的赛事。所以,当中国网球第一人李娜赴日参赛的消息一传开,在球迷间也产生了争议,有人认为“球员在这个敏感时期,选择去日本比赛,实在有损民族尊严”,甚至有人把参赛与汉奸画上等号。这次赴日参赛的还有我国网球金花彭帅,有人发微博:“本举行**游行,彭帅不惧危险参加东京网球赛”,对李娜的评价则是“娜罔顾钓鱼岛争端赴日参赛,自私的汉奸!”

心理解读:

  “去日本参赛等于汉奸!”这道德帽子扣的真是又快又狠。不得不承认,对待他人犯的错,人会倾向于用道德去定性,而且往往高估倾向性因素(与人有关的因素),低估情景性因素(与环境有关的因素)。所以这帽子扣得准不准,则需小心判断了。应不应该去日本参赛,参赛与否是否与爱国有关,我们每个人的感受是不同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大脑里形成的关于此次李娜参赛的背景是不同的。下面让我们一起看看影响你对这件事反应的“背景”都有哪些吧。

  在李娜事件之前,已有以很多媒体报道了“中国羽毛球队因钓鱼岛退出日本公开赛赛”的消息,在我们都在寻找途径抒发反日情绪之时,这样的事件给我们一个出口,看到报道的第一反应会是:给力!如果你最近今天刚好看过国羽退赛的报道,且认为这是表示抗议的大义凛然之举,忽而看到李娜继续赴日参赛的消息,很可能对李娜的行为不解甚至愤怒。这是启动效应的作用。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是指由于之前受某一刺激的影响而使得之后对同一刺激的提取和加工变得容易的心理现象。国羽退赛的刺激已经让你形成了退赛=爱国的认识,而后看到李娜参赛,会很容易与爱不爱国相联系。

  但如果你知道下面的背景,反应可能又会不同。“职业网球运动员的赛程,通常提前半年或更长时间就已确定,泛太平公开赛属于高级别赛事,对于一线球星来说是强制参赛;如果临时退赛,球员必须交出医疗证明等有力证据,否则不仅挣不到积分,还有可能招致WTA罚款网友”。如果知道了这样的信息,可能大多数的怒气已经消了大半。事件是死的,但在不同的背景下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

  背景还有微观上的,那就是你本有的对当事人的整体感知。这同一件事,安在不同的人身上却引发不同的反应。有人赞彭帅不惧危险赴日参赛赛,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可见人们愿意站在彭帅的立场上想问题,也就是与彭帅“共情”。而目光转向李娜身上,关注点怎么就不同了呢?人们为什么更少与李娜共情了呢?

  共情是理解和感受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观看或想象他人处在某个特定情绪状态下,如痛苦,能够激活你相应脑区的反应。而会不会与一个人共情受到很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如两人的情感联系、种族差异、对对方的态度(如之前对李娜爱国水平的判断)等。李、彭的哪点不同让有人在做道德定性的时候“看人下菜碟”了呢?

  这里边的某些元素是否容易让人更少与她共情呢?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事人身上的不同特点的确会影响观察者与他们的共情程度。

  实验发现当一个遭受痛苦的人处于比较好的经济状态下,人们的对他\她共情反应会大大减少。观察者会觉得好的经济状况下意味着痛苦者自我满足能力强,有能力克服困难和痛苦,从而更少同情他们。相对应的,人们会觉得贫穷的人有较低的自我满足能力,这使得别人会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同情反应。另外,观察者可能对富有的人心存嫉妒,从而忽略甚至享受富有者的痛苦。

  回来说李娜和彭帅的例子,从排名本身来说,李娜远超过彭帅,在很多人眼里,李娜是个强者,而彭帅是“弱者”(绝对是相对而言)。“弱者”上阵,需要来自外界的心理支持,大家更愿意去体会她的处境,更多地想到她的挣扎和努力,会倾向于同情和鼓励。现在想想在你心目中李娜身上有哪些标签吧:有个性,独立,不受规则约束,冠军,中国网球第一人等等,总之牛气得很。在人们心中李娜是强者,强者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很多问题,不太需要他人的支持和帮助,大家对李娜的共情式反应就会很少,也就更小可能站在她的立场上想问题。

  这样看来,李娜可以自我解嘲下,大家对自己的谩骂是“与弱者共情,与强者反目”的心理所致。钓鱼岛的事情让我们愤慨,情绪的出口是急需的,这枪对准了李娜,下一枪会是谁?被误伤的又有多少呢?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