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湖州红十字心理健康在线>> 心理服务>> 心理案例>>正文内容

14博爱高墙·个案点评·分监区有个老顽童

 

分监区有个“老顽童”

 

省六监一监区一分监区

老李(化名)分到分监区不久,就因其有趣而被许多人所认识。他没有多数新犯刚入监时的忐忑不安,也没有那种愁眉苦脸的样子,反而是轻车熟路得犹如回到了自家的后院。17左右的个头,50多公斤的体重,加上没心没肺的笑容,让人觉得很有亲和力。

老李还很会搞怪,不管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他都能给你以“惊喜”:站队时,知道别人不敢乱动,便将茅草放到他人的衣领里;队列行进时,他故作严肃,双手借机前后大幅度摆动,有意无意地碰打他人;在劳动现场,他会突然放声高歌,甚至狂喊队列口令;碰到不高的障碍物阻挡去路时,他会用手试按两下,然后纵身跃过:对身患肺结核的学员,他会笑嘻嘻地亲切地称呼为“肺结核”;对患有脑膜炎的学员,他更是笑容可掬地称呼为“脑膜炎”。他还时不时地冒出一句经典语句,在让对方恼怒不已的同时,又能惹得旁观者哈哈一笑。再加上,他自己也是整天嘻嘻哈哈的,因此被大家称为“老顽童”。

可与老李相处久了,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开始对他避而远之,原因很简单,试想:当《射雕英雄传》里的老顽童戏耍的对象不再是电视里虚拟的坏蛋,而是自己时,那是何等的哭笑不得?

老李出生在上个世纪50年代安徽的一小镇上,在十年动乱即将结束之时,刚刚成年的老李因调戏妇女被以流氓罪判处有期徒刑10年。入狱后,自小调皮捣蛋的老李不仅没有减过一天刑,反而因打架被人民法院以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这样,原本10年的徒刑被他硬生生坐成了14年。

等老李从监狱出来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拂祖国大地。看着亲人邻里都盖起来了楼房,过上了安稳富足的生活,他不由悲从心来,但也暗下决心,要安安稳稳地过几年好日子。在此后的十几年里,虽然老李仍旧那般没心没肺,整天嘻嘻哈哈,爱开玩笑,爱惹祸,爱斗嘴。但每当与人起争执时,他都能及时赔礼道歉,不将事态扩大。直接点说,就是大错坚决不犯,小错却一直不断。虽然邻居乡人几乎都不欢迎他,但有一点却没有人否定,那便是老李非常孝顺。对父母,老李绝对是一个好儿子。

2007年,一起突如其来的车祸将老李平静的生活彻底打破。车祸中,老李的母亲不治身亡,而重伤的父亲没能经得住打击,亦在不久后撒手而去,悲痛过后,老李如脱缰的野马,尽己所能地折腾,没有了前些年的克制,嬉笑怒骂无所顾忌,将当地闹得鸡飞狗跳。2008年,老李远涉浙江,说是来见见世面。结果,到浙江不到3个月,就因为打架致人重伤而被判有期徒刑12年。

老李有“老顽童”玩世不恭的性子,却没有“老顽童”深不可测的武功。一次,一位学员在生产区换鞋时,鞋袜的异味被老李闻到了,他便夸张地一边后退一边用手扇鼻,同时大声说道:“死人也就臭两天,你却臭一辈子。”那位学员气不过,狠狠瞪了他一眼。见对方还敢瞪眼,老李更来劲了:“咋地?不服啊?不服到角落单挑,我让你知道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原本是一句玩笑话,可落在当事入耳朵里,却是另一番意味。该学员没有言语,直接冲了上去,结果让老李自己知道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老李总是以不正经的嘻哈态度得理不饶入,在没理的时候,更是擅长胡搅蛮缠。有一次,小组里一位学员打饭时找不到碗了,大家纷纷帮他寻找,只有老李笑嘻嘻安安稳稳地坐着看,一名机灵的学员立马跑去看老李的壁柜,结果一只装满米饭的碗赫然入目。面对暴怒的学员,老李嘻嘻一笑说:“开个玩笑嘛!”该学员咬牙切齿地对他说:“你以后少做点这种‘好事’。”他头一偏道:“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这句话就像那导火线,瞬间将那学员心中的怒火引爆……

如今,服刑已四年多的老李,在分监区几乎没有朋友,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一贯搞怪的秉性和没心没肺的快乐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评:

人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看完点评,脑海里浮现的“老顽童”形象栩栩如生甚至我还和《射雕英雄传》里的老顽童做了比较,还发现了一些共同点。比如能给人带快乐,比如爱恶作剧,比如自小调皮捣蛋,比如都在年轻时在男女问题上犯过错误……

说大了,这里有一个人生观的问题,说小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想起一个可能大家都听过的故事。故事出自巴西里约热内卢的科帕卡巴纳海滩,说是一个富人问躺在沙滩上晒太阳的渔民:“这么好的天气,你为什么不出海多打些鱼?” 渔民反问他:“多打鱼干嘛呢?”富人说:“多打鱼才能多挣钱呀。”渔民问:“多挣钱干嘛呢?”富人说:“多挣了钱你才可以买许多东西。” 渔民又问:“买来东西以后干嘛呢?” 富人说:“等你应有尽有时,就可以舒舒服服地躺在这里晒太阳啦!” 渔民听了,懒洋洋地翻个身,说:“我现在不是已经舒舒服服地躺在这里晒太阳了吗?”故事的本意可能是想说明按部就班的工作也很好,不需要太累。是不是快乐、是不是舒服往往和你拥有的多少不成正相关。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无论你是奋斗还是退缩,是富贵还是贫穷,是享乐还是吃苦,生命都在消隐。可能我们觉得渔夫在浪费生命的时候,渔夫自己却觉得正在享受生命。所以或许略一反思,我们自己突然也有些迷茫,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去珍爱生命呢?

简单分析一下,每个人接受的教育不一样,所以对未来的向往也不一样。渔夫如果已经欲知并接纳了终身得过且过的打鱼所带来的后果,那他真的可以始终懒洋洋地晒太阳,所谓无欲则刚。而我们因为对未来未知所以焦虑,因为有欲望和希望所以奋斗,因为不满足现状不接纳焦虑,所以才不愿意安于现状,想把握住每一次人生的机遇。每个人的内心都是自由和独特的。这就好比有一天机遇真的来了,它邀请我们一起去旅行的时候,有人在晒太阳,没有听到;有人的东西没准备好,不能出门;有人嫌弃路途遥远,想等下一次机会;有人提前做好了准备,养足了精神,随时准备出发。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回到个案里,老李学员也一样有自己的人生观和生活哲理。这缘于他的教育与经历,甚至也可能缘自遗传。“老顽童”自古有之,我们很少看到他们不开心的时候,甚至他们自己或许也很少觉得自己不开心。既然这样,似乎我们的帮助就显得有点一厢情愿了,而他们也并不存在“求治”的欲望。既然这样,那似乎就应该停止我们所谓的帮助与指导,给他们更多一些的尊重和理解。

早几年,有一次去参加省第一监狱组织的焦点短程治疗培训班。课上林崇良老师汇报了一个个案,他说在个案中尝试和改变了一些技能。来访者居然真诚地反馈说:“老师,我发现你今天也有变化,也有成长哦!”事件虽然过去了好多年,但我一直记得老师对心理学的敬业、钻研,以及那一刻浮在脸宠的骄傲。这里之所以提起,是因为后来,我发现每一次的个案点评对我而言都是一次学习和反省,都是一种成长。这一次也一样。我似乎更多地了解了安逸和忙碌的人的不同内心。

去年六月,我在《心理导刊》上做过一次类似的个案点评,个案名叫《老小孩》。说的是省第一监狱一名60多岁的服刑人员有着“老小孩”的表现。记得在那一次点评中,我用《论语》、《晋书·食货志》、《高士传》里的典故来说明“老小孩”现象的演绎;用精神分析学说的“死本能”和海勒的“男性更年期”等概念进行了原因分析;用马克思、恩格斯的“人的群居属性”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分析了“老小孩”的生活哲理;并建议读者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老小孩”。

如今十个月过去了,再去看这则点评突然发现字里行间有很多幼稚,想来这就是我的成长吧。不过那次点评的最后一点并没有太多变化,那就是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

在网上有过一项调查,显示1983版《射雕英雄传》的人物中观众最喜欢的是老顽童。喜欢的理由有很多,比如游戏人生、不拘小节、心无城府、逍遥自在、没心没肺、洒脱搞笑等等,但却没人提到他武功高强。网友还记得很多细节,比如郭靖被杨康插了把匕首回到牛家村,他还是先顾着玩,没想到要先救郭靖;比如他会骑着大鲨鱼在海里玩了整整一个月,等等。看上去真的是个IQ不高的武痴而已,但如果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他的这些优点、这些观众喜欢的特性会不会是他一直在自欺、在逃避、在受伤,毫无勇气直面残酷的江湖与惨淡的情感呢?回到个案中来,我们辩证地去看老李学员的情况,我们一样能看到不拘小节、心无城府、亲和孝顺、搞笑开心等让我们喜欢的特性,但我们也一样能看到他的经历、他的创伤,甚至也能自然地想到这里面会不会也是因为退缩与回避。

最后想说,既然老李学员已经通过自己的方式做好了防御与应对,找到了内心的平衡与宁静,那么我们就不要人为地主动地去破坏了。如果点评让我们有了成长与反省,那就让我们听从自己内心的方向与善意,去为一位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地的关心和体谅吧。

 

                                 浙江省长湖监狱心理治疗师 史金芳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