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湖州红十字心理健康在线>> 心理服务>> 心理案例>>正文内容

15博爱高墙·个案点评·他陷入了自责的旋涡

 

他陷入了自责的旋涡

●十里丰监狱三监区六分监区 

自从调到监区后,小郑(化名)的劳动态度一直都比较积极,表现良好,多次获得监狱和监区的表扬和奖励,每月考核分都十几分。加上他又是一个性格开朗,平时喜欢和大家在一起说说笑笑,有时见别人不开心,他还会用“高兴是一天,难过也是一天,何不高高兴兴过一天”来开导,所以,他的人缘一直以来都不错。

可最近几天,小郑一反常态,整个人无精打采,还经常一个人独处发呆。大家看了之后,都非常不解,前几天还听他高兴地念叨自己已提请申报减刑,近日也没见他有违规违纪受处分、挨批评的事。小郑到底是怎么啦?

原来,小郑在另外一所监狱改造期间,因为刚入监不适应监狱的改造生活,所以,没少惹事,结果,先后受到过严管3次、禁闭2次的处分。有一次,他在和同犯开玩笑时失语发生争吵,受到处罚。这原本是一件很小的事,可身边的有几个人却在煽风点火,说这口气不能忍,否则以后还怎么“混”?而且还就如何报复帮他出谋划策,结果,脑子一热的小郑果真把对方暴打一顿,但他也为此换来了一纸禁闭处理的决定书。

从禁闭室出来后,身边的几个损友却把小郑殴打他人称为“纯爷们”,这让小郑又开始飘飘然。就在这件事过后不久,小郑因为私藏违禁品再次受到禁闭的处理。这次,他的那些损友再次将他的行为归结为“有路子”。面对接二连三的违规处罚,身边损友一次次错误的评价,让小郑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滑越远。最终导致他在一次生产劳动中,因为弃当“带头大哥”,与另外一个小组发生群殴,被监狱处以禁闭之后,被调到另外一个监区改造。

面对小郑这样的“刺头”,新单位的警官并没有放弃对他的管教。为了消除他在以往改造中的不良心态,警官一面对他进行心理辅导,同时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他过往改造劣迹的根源,一面又让小郑的亲人进行探视帮教。妻儿来探视后留下的期盼和渴望相聚的眼神,使小郑终于认清了自己前期改造中的错误,他下决心要改正错误,积极改造,争取早日和妻儿团聚。

在新的改造环境里,小郑也确实取得了良好的改造成绩,没有再违规,也没有受到扣分处理。小郑的改造成绩也得到了警官的肯定,这时,小郑算算所积的考核分也已不少了,而且离刑满日子也就是7个多月了,于是,他分监区提出减刑申请。可由于他前期“欠”下的“违规债”实在太多,根据有关规定,他的减刑申请并没能通过。就在他心灰意冷的时候,他又从亲情电话中得知,当初与他同样刑期的同案犯,已经提前一年出狱。想到这两个曾经被别人看成“傻瓜”的人,但因为积极改造,比自己早了一年回家。小郑越想越懊悔,越想起越觉得对不起亲人,他陷入了深深的自责漩涡之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评:

读完个案,想起个小故事:有一个孩子生性暴躁,只要遇到不顺心的事和不顺眼的人,他都会无端的发脾气,从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天长日久,周围的人几乎都被他的暴躁而伤害过。慢慢的人们和他的家人都远离了他,他身边没有一个朋友了,孤独使他原本不好的脾气变的更坏了。他的父亲实在不忍心孩子就这样发展下去,想了好长时间,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有一天,父亲拿着一个锤子和一块木板来到孩子身边,心平气和的说:“孩子你怎么发脾气都可以,但是以后每发一次火你就往这块木板上钉一颗钉子。”以后孩子果然每次发火的时候就往木板上钉一颗钉子。渐渐地随着孩子发火的次数增多,木板上的钉子也多的没有地方可以再钉了。孩子看着被自己发脾气而钉满钉子的木板,觉得心里也不是滋味,他想:自己为什么非要每次发火的时候都要钉一颗钉子呢?不发火就不用钉钉子,这样不是挺好的吗?想到这里,孩子就强忍着自己,不管遇到什么让自己不高兴的事情,都尽可能的少发脾气或者不发脾气。父亲注意到孩子的变化,来到他身边,看着被钉满钉子的木板问:“你怎么不接着钉了呢?”孩子便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亲,父亲听完很高兴,说:“你这样想是对的,以后你可坚持一天不发火就从木板上拔下一颗钉子吧”。此时的孩子比以前听话了,他就照父亲的话去做了。终于有一天木板上的钉子全拔完了。这天父亲又来到孩子的身边,看着被拔完钉子的木板,抚摸着木板上深深浅浅的钉眼意味深长的对孩子说:“孩子你现在不发火了,脾气也随和多了,可你看见了吗?这是一块完好的木板因为你发脾气而变成什么样子了。你再想想,因为你每次无端的发火,你的朋友和亲人又被你伤到什么程度?”这时孩子明白了,看着这块好好的木板被自己发火而造成的伤痕累累,百孔千疮,孩子流泪了。孩子终于懂得:人不能太随心所欲,冲动发脾气会像这些钉子一样,钉在别人的心上,留下伤口。不管事后说多少句“对不起”,这些“伤痕”都将永远存在。

故事本是用来说明乱发脾气、言行冲动对人际关系的伤害。我之所以想起,是突然觉得小郑学员此刻的自责和故事中孩子的流泪是类同的地方的。故事中木板上的钉眼和小郑学员前期“欠”下的“违规债”其实是一回事。所以这里的自责是正向的,是积极的。正是因为这些钉眼和自责才会有感悟和成长。

结合个案,我们也可以思考出很多与故事中相对应的意象和比喻。比如故事中的“钉子”可以对应小郑学员在前一所监狱中的愤怒情绪;“钉钉子”可以对应之前的导致严管和禁闭的行为;“拔钉子”可以对应到新改造环境中不再违规扣分并取得良好改造成绩;“钉眼”可以对应无法抹去的违规记录。似乎小郑学员也在经历一次在木板上钉钉子的故事。那么小郑学员在经过了这个故事以后,怎么就心灰意冷、无精打采了呢?我想起有一次,有位朋友在看法国作家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我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书名不叫“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呢? 现在想来,可能这里的“重”是指故事中的钉子,个案中导致禁闭严管的行为,在发生这些所谓重的事件的时候,孩子和小郑学员确是都能承受的。而这里的“轻”可能就是指故事中的钉眼,个案中无法抹去的违规记录。在面对这个“轻”的时候,孩子哭了,小郑学员陷入了自责的漩涡。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突然在想那么故事里的“木板”是什么?它又在哪里呢?是给别人的印象还是自我的评价呢?它在别人的心里还是在自己的内心里呢?我们有办法去修复吗?又或者如果我们真的修复得“完美”了,会不会因为挫折和压力而容易“旧伤复发”呢?

我想,如果这个“木板”真的就在我们的心里,那么它应该是一种精神和心理活动,是一种“无形之物”。从医学角度上来看,只要神经系统没有受到器质性损伤,人的心灵世界是不存在“永久的”或“不可愈合”的伤痕的。那么这种我们不能承受的,“钉洞”式的伤害,究竟会是什么呢?我想,或许我们害怕和不能承受的并不是在我们的内心“钉钉子”,也不是钉子拨掉之后的“空虚”,而是有一天我们发现我们修补好的内心里,那些“钉洞”里“填充”进了我们不愿意、不想看到的东西,并且这些东西还在蚕食鲸吞、甚至土崩瓦解我们原本美善的内心。所以我想我们明白应该怎么去做了。首先,小郑学员现在的自责是一种正向地积极地感触,历经这样的感悟对他的成长是有帮助的。这些伤痕和钉眼我们是可以接受,日后也可以做为警示的。其次,如果我们想去尝试修补我们的内心,那么我们要特别留意别让那些不美好之物掺杂进来,比如自卑、失望、怀疑、冷漠、愤怒、仇恨,诅咒、报复等等,否则是可能影响我们整个内心的,是非常危险的。

前面围绕一则小故事,结合个案说的有点唠叨了。其实个案里小郑学员到了新的改造环境以后,在新单位警官的管教和心理辅导下,发生了巨大的积极的变化。这是很难能可贵的。虽然在离刑满前7个多月时遇到了减刑申请未通过这一挫折,出现了无精打采、懊悔自责,但这并不会影响他积极向上的方向。小郑学员不妨问问自己:“现在都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想拥有什么?”因为只能明白了曾经为何失去,才会珍惜当下真正拥有,才能达成将来的追求目标。

个案的开头提到小郑学员积极习艺、性格开朗还喜欢帮助同犯,我相信这是发自内心的,是稳定长久的,不是假装短暂的。而相反,可以被一些损友随意用“纯爷们”、“有路子”、“带头大哥”这样的称呼忽悠的现象,将会随意经历和成长而逐渐消失。其实,每个人都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如果对过去后悔与自责,其实恰好证明了你的成长,证明今天的你比昨天更优秀。我们要做的接纳自己,容许自己犯错误,容许自己把一件事情做得不那么完美。因为学习和成长是需要时间的,所以只要自己今天比昨天进步一点,明天比今天进步一点,那就是成功的。即使努力了,却没有达到目标也不是错误,也没有关系。因为生命就是这样一个历经的过程,或许塞翁失马也不一定。

                                 浙江省长湖监狱心理治疗师 史金芳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