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湖州红十字心理健康在线>> 心理知识>> 心理生活>>正文内容

偏见的心理:概观(上)

作为美国心理协会发起的 “ 用每一种语言讨论偏见:偏见翻译计划”的一部分,这篇文章已经被译成多种语言。中文的翻译是由何宇红, 李何秀婷和杨海澎完成的。

这篇文章改编自Plous, S. (2003). 的偏见,刻板印象,以及歧视的心理:概观。 选自 S. Plous (编辑.),暸解偏见与歧视一书中(3-48页)。纽约:McGraw-Hill.                                            

                        


对每一个回教徒来说,杀害美国人以及他们的平民和军事盟友是一项宗教的责任。。。我们--在真主的帮助下--呼吁每一位相信真主,并且希望得到奖赏的回教徒,依从真主的命令, 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一旦发现美国人,都要杀害他们并且抢劫他们的钱财。

(911攻击事件) 给了这些认为自由只属于白人的骄傲自大的人一次 严厉的教训 。。。顺应真主的意愿,美国人的末日就要到了。

   --本拉登, 1998年2月对回教徒的一次呼吁,并在2001年秋季的       一次录像中声明。

简直难以想象还有比本拉登的声明更经典的偏见例子。虽然社会科学家通常在他们定义“偏见”的具体方式上有所不同,但绝大多数同意偏见包含着一种对一个小组或其成员先入为主的,通常是负面的判断(Fiske, 1998; Jones, 1997; Nelson, 2002)。偏见,常用在心理学上,它不仅仅是一种意见或信念的陈述,更是一种包括像轻视,反感,嫌恶等感觉的一种态度。对于宾拉丹,非回教徒的美国人便成为他的偏见的主要目标,他的恨意是如此强烈以至于他希望看见这些人通通死去。

当偏见潜伏,刻板印象也就离得不远了。“刻板印象”这个词语,在1798年由法国的印刷工Didot首先使用,原本指的是用来复制的一个印刷过程(Ashmore & Del Boca, 1981). 后来记者Walter Lippmann (1922) 把刻板印象比作“脑子里的图片”,或者是现实的心理复制品。从此之后,这个词语逐渐的意味着对一个群体成员概括的描述,但是,许多时候却是过于综合化的描述。就像偏见,这些综合化在某些时候是正面的,(例如,女人的哺育性,日本人擅长于数学), 但绝大部分都是负面的并很难改变。例如,直到1960年代,大英百科全书中对“人类的种族”的解释仍依赖于流传几十世纪视黑人为未进化和孩子气的伪科学的刻板印象。在其1964年的编辑中,百科全书描绘这群“卷曲厚发的成员“有着:

深色的皮肤,有时几乎是黑色的,宽鼻子,和一个与他们的尺寸相比通常来说相当小的脑袋,在个子更高一些的成员中尤其明显,与比例相称的长前臂和胫骨。成人的骨骼里有着像小孩的骨骼结构一样平滑的轮廓, 并且一些成员具有像我们种族的婴儿特有的突出和光滑的前额。(Buxton, 1964, 864A页)

今天,如果一本令人尊敬的百科全书印有像这样的刻板印象,那将会令人不可置信。但是,其它关于种族,性别,宗教,性取向的刻板印象依然非常普遍。

连结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

刻板印象不仅仅本身是有害的,它经由培养偏见和歧视造成损害。毕竟,如果百科全书的读者被引导而相信黑人的智力有局限性,那么为什么还要花费时间和金钱教育黑人儿童呢?在这篇文章里,“歧视”指的是因为一组成员属于特定群体而置他们于不利地位或者不公平的对待他们。更具体来说,“个人歧视”指的是由个人所做的歧视行为(例如,某一个经理拒绝雇用犹太雇员),而“组织歧视”指的是由组织和其它机构执行的歧视的政策和常规(例如,一项反犹太人的移民政策)。

偏见,刻板印象,和歧视通常都是同时存在的,但也可能只出现其中之一。当一个族群被刻板的视为具有中性或正面的属性如“重视家庭的”,那么偏见和歧视可能并不存在。同样的,一种概括性的对“外国人”或“被截肢者”的偏见可能并不包含具体的刻板印象或歧视行为。甚至有时候,不管是有意或无意,歧视在没有偏见和刻板印象的情况下发生。为了说明这种情况怎么发生的,请看以下假设的问题:

假设你的学校或组织因为在过去五年里女性求职者受聘的总体百分比低于男性求职者的总体百分比而被指责性别歧视。为了查出问题的真相,你展开调查看哪些部门歧视妇女。然而,令人惊奇的是,调查发现在每个部门里,女性求职者受聘的百分比与男性求职者受聘的百分比完全一样。这有可能吗?可不可能各个部门并无歧视妇女的行为,但是机构整体却雇用更多男性?

这个问题是Simpson的自相矛盾的理论(统计学上一个很有名的自相矛盾的理论)的一个变体,而它的回答是肯定的-在部门层次上的非歧视状况可以产生在机构层次上的聘用区别。为了看看这种情况是怎么可能发生的,想象一个有两个同等重要部门的简化机构,部门甲和部门乙,每一个部门都收到同样数目的工作申请。如表1所显示,如果部门甲打算雇用百分之十的求职者(女性和男性),而部门乙打算雇用百分之五的求职者(女性和男性),那么两个部门都不存在性别上的歧视。但是,在机构层次上,更多职位将会给予男性而不是女性,因为部门甲提供的职位数目高于部门乙。除非有一个很好的原因来解释这种雇用上的差异,这一种模式就代表了一种机构性别歧视的形式。

表1。一个性别歧视的假设例子

 申请人的数目聘用的数目招聘的百分比
 部门甲   
        女性5005010%
        男性100010010%
 部门乙   
        女性1000505%
        男性500255%
 合计总数   
        女性15001006.67%
        男性15001258.33%

以上例子表明,尽管日常生活中偏见,刻板印象,和歧视常常一起出现,但它们各自不同。因此,这篇概观将会从对偏见的研究开始,分别讨论每一种现象。。
偏见的心理:概观
I。 偏见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对偏见的研究清楚的反映了意识形态的趋向,告诉我们众多关于科学界的个人偏见以及偏见本身的信息。根据John Duckitt (1992), 对偏见的心理研究首先出现在1920年代,并且是基于欲证明白人优越的美欧种族理论。例如,在回顾关于种族和智力的73 项研究以后,一篇有影响力的1925心理公报文章总结出“研究总体来说似乎显示白种人的心理优势”(Garth, 1925, p. 359)。 因为医学,人类学,和心理学研究宣称证明了白种人的优越,许多社会科学家认为偏见是对“落后”种族的一种自然反应。

这种观点在1930和1940年代随着人权的进展,对殖民主义挑战成功和反犹太主义的兴起而改变。大屠杀之后,几位具有影响力的理论家视偏见为病态的并且寻找与种族主义,反犹太主义,和其它偏见形式相关的人格并发症状。在这些理论家中最有名的是逃离了纳粹德国的Theodor Adorno,他总结出偏见的关键在于他所称的“权威性人格”。在他们的书权威性人格中,Adorno和其它合著者(1950)描述权威性人格者是僵硬的思考者,服从权威,看世界黑白分明,严格遵守社会秩序和阶层。他们认为,具有权威性人格者比起别人更可能对社会低阶层的群体怀有偏见。

后来的研究员批评Adorno的研究,声称权威主义没有被适当的衡量,Adorno的研究没有考量偏见中文化和地域的差异,以及这个理论的心理分析假设缺乏研究支持(Altemeyer, 1981; Martin, 2001; Pettigrew, 1958). 但是Adorno和他的同事至少在三方面是正确的。第一,“右翼权威主义”,一种在政治上以保守形式出现的权威主义,的确与偏见有关联。在南非,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别的地方进行的设计良好的研究发现右翼权威主义与很多种偏见有关联(Altemeyer, 1996; Duckitt & Farre, 1994; McFarland, Ageyev, & Abalakina, 1993). 第二,持有社会阶层化观点的人更容易对低阶层群体抱有偏见。这种观点在要求自己的群体支配其它群体和比其它群体优越-一种称为“社会支配取向”的特征-的人中尤其正确(Pratto, Sidanius, Stallworth, & Malle, 1994). 社会支配取向比右翼权威主义和偏见有更强的相关性,研究把这种观点与反黑人,反阿拉伯人的偏见,性别歧视,民族主义,反对同性恋者权利,和其它关于社会阶层的态度连结起来(Altemeyer, 1998; Sidanius, Levin, Liu, & Pratto, 2000; Sidanius & Pratto, 1999). 最后,Adorno和其它合著者正确的指出了僵固的分类思考方式是偏见的一个重要成分。

偏见的心理:概观
分类思维方式
偏见与分类思维方式的关系最早是由Gordon Allport(1954)在他的经典著作偏见的本质中有系统的探索的。 虽然Allport承认偏见在情感,社会,经济,和历史的层面,他也提出偏见有一部分是人类正常功能的自然产物。在其书中一个常被引用的段落中,Allport写到:

人脑必须在分类的帮助下进行思考。。。一旦形成,类别就是做正常预断的基础。我们不可能避免这个过程。有秩序的生活依靠它。(20页)

在图1中我们很容易看到分类的自然趋势。最左边的图形是一个正方形,而最右边的图形是一个菱形。但是,中间的图形却不能归入一个已建立的类别,因此,它们就被同化到其中一个已存在的类别中(例如,一个回转的正方形,或者一个中心偏移的菱形)。在社会认知的范畴里,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混血儿,双性恋,和其它不易归类的人身上。

从正方形到菱形连续的图形

图 1。从正方形到菱形连续的图形

社会类别构成人类思想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因为诸如种族,性别,和年龄等属性的连续性,社会卷标最多只是近似。事实上,思想两个毫不重叠的分类(即,两个有着固定界限而明显互相区别的分类)是极端困难的。一开始,你也许会想到众所周知的对立物如黑夜与白天,地面与海洋,或者生与死。然而,经过深思, 很明显的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点来分隔这些类别。黑夜和白天构成一个连续线,而不是两个不同的类别。地面与海洋的界限随着潮汐而改变以至于无法区分。即使是生与死的界线也是模糊不清的。生命真的在最后一口呼吸后停止吗?还是最后一次心跳?或是当大脑停止一切活动?

你可能会想到如女人和男人,人和环境的分类,但是这些区分也是比它们看上去要模糊许多。例如,许多人很难分类为女性或男性;事实上,他们是生来具有模棱两可生殖器的“阴阳人”(Angier,1996). 那么我们和外在世界的界限呢?最直接的当然是,我们每个人都吸入周围环境的氧气进入肺里,然后释放出分子回到大自然中。但在一个全球化经济体系里,我们与环境的关系远超过这些;我们的血液也许包含来自养育遥远地上庄稼的雨水里的元素, 并且我们的组织也许含有许多国家的土壤里的矿物。因此,人类独自构成一个不同于环境的类别的观点并不正确――类似“人”与“自然”的分类代表有用的语言惯例,除此之外,没有更多的意义。

尽管分门别类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有用,但是如果人们错误的把自己与环境,动物和自然,或者和他人隔绝开来,它们是具有毁灭性的。为了生动的阐释这一观点,我们只需要看一看种族分类的社会构成。例如,在美国,至少百分之七十五的非裔美国人有着白种人的血统,而美国白种人有百分之十五的基因是来自非洲祖先的(Davis,1991).于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黑人和白人构成一个连续体而不是一个两极的群体。虽然如此,关于种族分类纯洁性的错误信仰助长了白人几十世纪以来对黑人的错待,在许多情况下,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他们正在对白人的后代造成伤害。。

同化与对比

分类思维方式的一个有趣和重要的结果是它倾向于扭曲认知。典型的是,这些扭曲以将类别内的差异减至最低(同化)和夸大类别间的差异(对比)两种形式出现。例如,当Joachim Krueger和Russell Clement (1994)让人们估计附近一个城市每天的气温,他们发现11月15号和11月23号(同在“11月”的日子)的气温估计差距比11月30号和12月8号(两个不同月份的日子)的气温估计小。两段时间都相隔8天,而事实上这个城市在后者的气温变化并不比前者大-只是看起来更大,因为12月份的气温,平均而言,不同于11月份的气温。

在这个关联中,Myron  Rothbart和他的同事讲述了一个古老的犹太人故事,有一个农民,他的农场位于波兰和俄罗斯的边界上,而那里的边界线随着每一次国际争论而不停改变:

这位农民不知道从一年到下一年他的农场是在俄罗斯还是波兰,于是他终于请了一个测量员来解决这个疑惑。经过几个星期的辛苦评估之后,这位测量员最后宣布农场位于波兰境内。“感谢上帝,”农民解除忧虑的大叫,“现在我将不用再忍受俄罗斯的冬天了!”(Rothbart, Davis-Stitt, & Hill, 1997, 123页)。

撇去故事的幽默性不谈,我们在相当广泛的领域内都观察到同化和对比的效应,包括线条长度的估计,讲话声音的判断,对脸部的印象,和态度的评估(Brown, 1995; Tajfel & Wilkes, 1963). Robert Goldstone (1995) 甚至在颜色的辨别中发现了同化效应。在这个研究中,学生们被展示一系列从大红色到大紫色的字母和数字。结果显示即使一个字母和数字颜色一模一样,学生们仍然认为该字母的颜色与其它字母的颜色相似,而该数字的颜色与其它数字的颜色类似(例如,在下面的图表中,他们看见“L”字比色调完全一样的“8”更红一些)。



图2。 在一项关于辨别颜色的研究中,Robert Goldstone (1995)发现上图的“L”被认为比“8”更红,尽管“8”和“L”事实上在色调上是完全一样的。该图的复印得到了Blackwell 出版公司的许可。

关于偏见,这项研究的涵义在于团体内部的差异易于减至最低,而团体之间的差异易于被夸大。此外,如果这些差异与众所周知的刻板印象一致,那么认知上的扭曲可能会很难改变。例如,在一项研究中,受试者即使在备受鼓励的情况下也不能够打破性别的刻板印象(Nelson, Biernat, & Manis, 1990). 在这次实验中,人们被要求从一系列照片中判断各种各样的男人和女人的身高。每一张照片只显示一个人,受试者被告知:

在这本小册子里,男人和女人的身高实际上是一致的。我们已经把图片里男人和女人的身高相互匹配。即,对于每一个特定身高的女人,在这个小册子的某处会找到一个同样身高的男人。因此,为了使得身高的判断尽量的准确,请尝试独立判断每一张照片;而不要依赖个人的性别(669页)。

尽管这些指示和给作出最准确判断的人50块钱的现金奖励,人们还是认为男性平均比女性高出几英寸。换句话说,他们不能或者不愿不理“男性”和“女性”的分类,认为男人高于女人的看法普遍存在。

外围团体的同质型

同化的近亲是“外围团体同质化效应”。用社会心理学的术语来说,“内部团体”是指某人归属的群体,而“外围团体”指的是某人不隶属的团体(因此,一个人的内部团体也许是另一个人的外围团体,反之亦然)。对外围团体同质化效应的研究发现,当牵扯到态度,价值,人格特质和其它个性特征,人们倾向于认为外围团体成员比内部团体成员之间彼此更相似。结果,外围团体成员冒着被认为可被互换或被牺牲的危险,他们也就更可能被刻板印象化。不管外围团体是另一个种族,宗教,国藉,大学主修,还是其它自然产生的团体,这种相同的认知都适用(Linville, 1998).

在其中一个早期记录外围团体同质化效应的研究中,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人员让在四个不同“饮食俱乐部” 的学生给自己的组员和其它三个组的成员就人格面向作评估,例如内向外向骄傲谦虚(Jones, Wood, & Quattrone, 1981).结果表明-不管学生们在哪一个组里,他们倾向于评价自己的组员比其它组员的人格更加多样化。接下来在外围团体同质化的研究发现当内部团体和外围团体是持久,真实的团体(而不是在实验室的研究中虚构的团体),而当内部团体是一个规模大的团体时(Mullen & Hu, 1989),这种效应最强烈。如果内部团体规模小而所谈论的属性对其自我认同很重要时,外围团体同质化效应可能会消失甚至会有颠倒的效果(Simon, 1992; Simon & Pettigrew, 1990).

为什么一般来说外围团体看上去比内部团体更相似呢?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比起内部团体成员,人们通常比较少接触外围团体成员,而事实上,有证据支持这种解释(Islam & Hewstone, 1993; Linville & Fischer, 1993). 但是接触本身并不能够解释外围团体效应,因为有些研究已经发现这种效应与一个人认识多少个内部团体成员或外围团体成员无关(例如,Jones, Wood, & Quattrone, 1981). 此外,对外围团体同构型的认知有时候会在彼此有大量接触的团体中发现,例如男性和女性(Park & Rothbart, 1982; Park & Judd, 1990). 当男人抱怨“女人都一样”和女人抱怨“男人都一样”时,他们的指责极少是源于缺乏接触。

最好的解释是有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这种外围团体效应。除了人们通常与内部团体成员有更多的接触的事实以外,他们倾向于根据人本身而不是抽象的特征去组织和回忆关于内部团体成员的信息(Ostrom, Carpenter, Sedikides, & Li, 1993; Park & Judd, 1990). 在许多情况下人们也有更多动机去区分与他们会有进一步接触的内部团体成员(Linville, 1998). 当这些因素一起作用,最后的结果常常是内部团体呈现出对成员有不同分类,而外围团体呈现出相对的相似性和无法区分.

内部团体的偏袒

当大多数人想到种族歧视和其它形式的偏见,他们想象的是一个群体对另一个群体的负面感觉。尽管这种状态肯定会发生,1970年代以来的研究已经发现许多群体的偏见,与对其他群体的负面感觉相比,更多的是偏袒自己群体的一种功能。正如Marilyn Brewer(1999, 438页)在她对研究所得出的证据摘要中写到,“根本来说,许多歧视与偏见的形式可能不是因为对外围团体的恨,而是对内部团体保留诸如崇拜,同情,和信任等正面的情绪所产生。”人们对自己群体偏袒的倾向,被称为“内部团体的偏好”,已经在世界各地的许多文化中发现(Aberson, Healy, &Romero, 2000; Brewer, 1979, 1999)。

对内部团体的偏好一个最令人吃惊的层面是它非常容易被引发。这个发现被记录在由HenriTajfel(1970,1981)在英国布里斯托尔所做的一系列试验中。Tajfel和他的同事发明现在被称作的“最小群体程序”-一种根据最少量的信息(例如,偏爱一种绘画而不是另一种,或者投掷铜板)把以前从未谋面的人们划分成不同的群体的实验技术。Tajfel发现建立在任何差异上的群体都有内部团体偏好的趋势。在被划分到不同群体的短短几分种内,人们倾向于认为自己的群体比别的群体更为优秀,他们不停的试图去维持超过其它团体的优势。有一项研究甚至发现当参与者被给予表2的奖赏矩阵时,他们倾向于选7比1点的内部团体/外围团体的奖赏分配,而不是12比11点的分配,他们为了保持比外围团体相对较高的优势而否定自己组员5点(7点而不是12点)(Allen & Wilder, 1975; Wilder, 1981)。

表2: 在最小群体研究中的奖赏矩阵例子

 

_____组  组员号码_____78910111213141516171819
_____组  组员号码_____135791113151719212325
 
_____组  组员号码_____7
1
8
3
9
5
10
7
11
9
12
11
13
13
14
15
15
17
16
19
17
21
18
23
19
25
_____组  组员号码_____


注释:参与者在Allen和Wilder(1975)的一个研究里被给予一个点与钱数相应的矩阵。他们的任务是选择上图的13个选项(例如7点给自己组员和1点给外围团体的成员)之一,把点数分配给自己群体(顶排)的成员和外围团体(底排)的成员。

虽然内部团体偏好如此容易的发展似乎有点不寻常,这些发现与显示社会结合和吸引可以在似乎微小的特质的基础上形成的研究是一致的。例如,一项研究发现当人们得知他们的生日与另一个人相同时,他们更容易彼此合作。(Miller, Downs, & Pretice, 1998).甚至在一些重要的生活决策中-如选择去爱谁,在那里居住,和追求什么样的职业-都会被相对微小的相似性所影响。在一系列精心策划的研究中,Brett Pelham和他的同事(Pelham, Jones, Mirenberg, & Carvallo, 2002; Pelham, Mirenberg, & Jones, 2002)发现和预期的机率相比:

  • 女人倾向于和她们(结婚前)姓氏的第一个字母相同的男人结婚。

  • 人们倾向于住在含有他们生日数字的城市里(例如,在3月3日出生的人更有可能住在密西根,三河市。

  • 命名为路易士的人更有可能住在圣路易士, 命名为保罗的人更有可能住在圣保罗, 命名为海伦的人更可能住在圣海伦, 而命名为玛丽的更可能住在圣玛丽.
Pelham和他的同事用“隐含的自我中心主义”或者一种潜意识偏爱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来解释这些结果。根据Pelham,虽然字母和数字的偏爱可能看上去微不足道,但是因为它们和人的自我概念和身份的联系,这种偏爱在心理上非常有意义。和这个解释相同,对内在自我中心主义的实验室研究已经发现,当自尊甚高的人遇上对他们自我概念的打击时,他们表现出对他们名字里的字母以及生日里的数字更多的偏爱,好象借此来重建自我价值(Jones, Pelham, Mirenberg, & Hetts, 2002).

自尊和社会认同

回到关于偏见的话题,Tajfel假设,对内部团体的偏爱源起于类似对自尊需要的原动力。 在Tajfel和他的同事看来,人们多多少少藉由认同群体,并且坚信他们所隶属的群体比别的群体优秀,来维持他们的自尊心。(Tajfel, 1981; Tajfel & Turner, 1986)。 结果,即使是实验创造的最少区别的群体也能给人带来通过对内部团体的偏爱来增强自尊的机会。Tajfel的众所周知的“社会认同理论”受到实验室和田野调查的支持。例如,研究表明在大学运动队赢得一场比赛的胜利后,学生们更有可能(1)穿上带有学校标志的服装,和(2)用“我们”这个词语去描述比赛的结果,特别是如果他们的自尊最近受到个人失败的挑战。 (Cialdini, Borden, Thorne, Walker, Freeman, & Sloan, 1976)。 另外,一篇对34项不同研究的审核发现自尊高的人比自尊低的人表现出更多的对内部团体的偏爱-因为对自尊高的人来说,如果自尊受到削减会失去最多 (Aberson, Healy, & Romero, 2000)。

研究同样表明当人经历自尊的减低,他们更有可能表现出偏见。这种倾向在一个通过给予学生假回馈来改变他们在智力测验后的自尊的研究中显明 (Fein & Spencer, 1997). 在随机抽样的基础上,一半的学生被告之他们的分数在他们学校前百分之十内,另外一半被告之他们的分数低于平均水平。然后,在一个看上去毫无相关的研究中,学生们被要求评价一个呈现为犹太人或意大利人的求职者。结果显明遭受了自尊打击的学生给呈现为犹太人而不是意大利人的求职者比较负面的评价,而在智商上被给予正面回馈的学生却无这种差别。此外,受到在智商上负面回馈的学生在贬低犹太人求职者后表现出一种自尊上的反弹,即,通过贬低犹太人求职者,他们增强了自己的自尊。

对于这个研究一个很不幸的含意是对于某些人,偏见代表了一种维持他们自尊的途径。同时,偏见和自尊之间的联系暗示了一个充满希望的讯息:用像增强自尊这样简单的方法可能减少偏见。Fein 和Spencer (1997)在与上面相似的一个后续的试验中发现这个情况确发生了。在第二个试验中,在学生们通过写几段他们重视的东西而增强了他们的自尊后,反犹太人的偏见减少了。因此,至少有一条可能减少偏见的有效方法是处理构成偏见的不安全感的来源。

归因属性

偏见也和内部团体和外围团体的成员解释对方的行为的方式有着密切关联。这些解释,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归因属性”同时是偏见的症状和来源。例如,如果一个单亲母亲的无家可归被归因于诸如个人的懒惰,不好的个性,或者缺乏能力等性格因素,那么对于单亲母亲的偏见就可能持续。相反的,如果她的无家可归被归因于像失业或者家庭伴侣暴力的环境因素,那么对单亲母亲的偏见也许不会产生或者可能减少。当牵涉到偏见时,问题在于人们经常无情的归咎于外围团体的行为。他们至少在三个方面这样做:

在一个不公平世界的公平世界归因

 在许多情况下,归因属性暗中遵循着假定人得到他们应得的和值得他们得到的“公平世界”的意识形态(Lerner, 1980; Montada & Lerner, 1998). 例如,持有公平世界信念的人比别人更可能把穷困的原因归咎于穷人,在某种程度上,更可能把被殴打和被强奸的妇女的遭遇归咎于她们(Cowan & Curtis, 1994; Cozzarelli, Wilkinson, & Tagler, 2001; Schuller, Smith, & Olson, 1994). 这些归因的问题在于这个世界未必是公平的;不论是因为出身的不同,偶然的事件,或者其它他们无法控制的因素,人经常发现自己处在不公平的环境中。在这些情况下,公平世界的意识形态不重视环境因素所扮演的角色而认为,本质上,社会不公平的问题不在于社会而是在于偏见的受害者。

根本的归因错误

除了公平世界的信念外,人们倾向于把行为归因于性格。即使有时候行为无可否认的是由环境因素造成的,人们有时会倾向性格的解释-一个称为“根本归因错误”的误判(Ross, 1977). 例如,在关于这个主题最早发表的一项研究中,给受试者看由被迫持一个特定观点或者可自由选择其观点的人写的一篇文章 (Jones & Harris, 1967).即使当受试者被明确的告知文章的作者是被迫持一个特定的观点时,他们仍然倾向于相信该作者真的持那个观点。在偏见的范畴内,Elliot Aronson, Timothy Wilson, 和 Robin Akert (2002, 481页)提供了一本教科书说明根本归因错误的运作:
在以色列Negev沙漠上耕种2500多年前,当犹太人在第三次大流散中第一次被迫逃离他们的家园时,他们并不被允许在他们定居的新地区拥有自己的土地或者成为工匠。为了生计,一些人从事放贷-他们被允许轻易进入的少数行业之一。尽管这项职业的选择是在有限制性的法律下的副产品,却导致了关于犹太人的性格属性:他们只感兴趣于和金钱打交道而不从事诚实的劳动,像耕种。。。这些性格上的刻板印象很大程度上导致了1930年和1940年期间在欧洲的反犹太人的残忍结果,甚至在清楚,驳斥的证据面前仍然持续着,例如以色列国的诞生,犹太人在那里开垦土壤,使沙漠变成绿洲。
最终的归因错误

从根本归因错误更进一步来说,Thomas Pettigrew (1979)提出“最终归因错误”的发生在于当内部团体成员(1)把负面的外围团体的行为归因于性格因素(比他们对待同样的内部团体的行为更多归因于性格因素),和(2)把正面的外围团体的行为归结于下面一种或多种的原因:(a)一个侥幸或者特殊的例子,(b)运气或者特殊优势,(c)强烈的动机和努力,和(d)环境因素。这种双重标准的归因使得外围团体成员实质上不可能摆脱不利于他们的偏见,因为他们的正面行动不被归因于他们的性格而他们的失败和缺点却被用来反对他们。尽管研究记录在某种程度上有各式各样的结果,大多数研究还是支持Pettigrew的分析(Hewstone, 1990).例如,一项研究发现,白人学生更有可能把推挤解释为暴力行为-当这个推挤是来自于黑人而不是白人时,则更可能用性格来解释这种行为 (Duncan, 1976). 另一项研究发现当演员是回教徒时,印度教徒受试者更有可能把负面行为而不是正面行为归因于性格,当演员是印度人时却表现出相反的模式(Taylor & Jaggi, 1974).而且一篇对58个不同试验的审核发现在传统的男性任务上,男性的成功比女性的成功更可能被归因于能力,但是男性的失败比女性的失败更可能被归因于运气差或缺乏努力(Swim & Sanna, 1996)。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