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成青少年第二大死因 亲子沟通最重要
最近,来自英美的调查发现,自杀现象越来越低龄化的问题,正在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问题。春季是自杀高发期,一年之计始于春,而人生本色艰难,因此也是心理压力容易爆发的时期。放假之后的孩子们再次开学,不得不重新面对来自学校学业的压力,也需要及时的心理疏导。专家呼吁家长贴近孩子的内心,及时发现和驱散孩子内心的阴影。
自杀低龄化成全球性问题
儿童与青少年的自杀问题,正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问题。最近,英国频频传出儿童自杀的消息,有孩子在上吊前在自己胳膊上刻上“Hate”(恨)、“Fat”(肥胖)这样的字眼。英国专家发现,在英国,15~24岁的女孩最容易出现自残和自杀的行为。美国新近公布的统计数据也显示,美国年轻人持枪自杀案件数量的增加,目前自杀取代了他杀,成为导致儿童和青少年死亡的第二大原因,仅次于车祸。而在中国,已经有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也警告自杀问题低龄化的严重性。
孩子想用外表的痛苦压住内心的痛苦
孩子采取自残行为,往往是想用外表的疼痛压住内心的痛苦,这也是他们自残时不觉得伤口疼痛的原因。他们对生命缺乏敬畏感,对死亡的含义和死亡的后果大多没有认真去思考过,并不了解甚至想都没想过自己的行为会给家庭带来多么巨大的伤害。孩子通常要到10岁左右才会对自杀的后果有所害怕。“现在小升初的孩子,比较多心理压力和情绪问题。媒体也报道过,有孩子面对考试压力,因为学业问题跟家中长辈吵嘴,一冲动就直接从阳台纵身跳下了。”心理专家表示:“冲动型的自杀行为在中国占的比例比较高,尤其是农村地区。追究原因,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来自学习和人际关系的压力和困扰,家庭方面对孩子影响最大的就是父母关系不和;二是孩子抗压能力差,承受不了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力,这通常跟家里过于宠爱、过于保护有关;三是从小被宠惯了,一旦到一个不以他为中心的环境中,就不适应了。如果有人不顺着他,不照顾他,就觉得世界对他太不公平。如果周围稍有对他不好就很生气,就要报复。自杀在某种角度看也是一种报复;四是没有责任感,不知道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也缺乏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教育。而家长们往往是只看中学习成绩,没有真正培养和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五是社会变革巨大和快速工业化,破坏了原有的价值和信仰体系,新的价值和信仰体系又尚未建立好,导致年轻人心灵空虚,存在缺乏价值感。六是儿童青少年的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增多,特别是抑郁症、焦虑症等。
双向抑郁,青少年高发
除了冲动型的自杀,是因为抑郁症,尤其是双相抑郁问题引起的。“双向抑郁,本来就是青少年高发的心理疾病。在其中,确实女孩的抑郁、焦虑和双向障碍比较多。因为痛恨自己肥胖而引发的自杀事件,很可能是一个双向抑郁的孩子。这种孩子的自杀率非常高,往往有进食障碍,在意自己的体形,在乎周围人的评价看法,或者会有网络依赖。他们一旦有自杀的念头,往往很难动摇。所以很多抑郁症孩子的自杀行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跟那些一时冲动的孩子不同。”心理专家指出,“病因往往是多方面的,或许会有基因的原因,而造成五羟色胺分泌减少;也有后天教育的原因,家长和老师不科学的教育导致孩子过于追求完美。”
抑郁症问题已经越来越多被普通公众认识。同样的,抗抑郁药物的使用量也已经越来越大。“过去十年间,抗抑郁药物的使用量总体是越来越大。单就我们医院,即便现在是更谨慎的处方用药,现在开出的抗抑郁药物也是十年前的十倍之多。”专家说。同时提到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是:在临床上,如果抗抑郁药物使用不当,让有潜在双相可能的抑郁症的孩子,错误服用过多抗抑郁药物,反而有可能会激发孩子躁狂的一面,使病情复杂化,治疗难度增加,孩子自杀的可能性也增加。
自杀不一定是真想结束生命
如何及时注意到孩子传递出的危险信号,拯救孩子的身心?爱尔兰资深儿童问题顾问莉斯·奎诗(Liz Quish)最近将自己20多年处理儿童问题的经验总结成书出版。她为家长们传授经验:“儿童、青少年采取自残或自杀行动,并不意味着他们真的想结束自己的生命,而更多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和释放内在的焦虑和痛苦情绪。12岁以上的青少年更多要经历与‘自我挫败综合征’鏖战的情况。‘自我挫败综合征’的表现有很多方面,例如很多来找我的孩子都会感到焦虑、恐惧、疲惫、透支,感到愤怒和被孤立,对自己和自己的能力持消极否定的态度,被绝望感包围。他们看不到事情美好的一面,被无用感包围。孩子们不知道该如何驱散这些‘小鬼’,它们的纠缠对孩子们而言也是致命的,继而对家庭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这些情绪并不是心理精神疾病,而是心理上的痛苦困境。我们对孩子们的帮助是立体综合的。我们会关注这些出问题孩子的生活方式、营养状况,会用多种辅助方法,比如谈话治疗、运动,社区的社工也会为孩子提供帮助。”
心理专家提醒家长,如果孩子经常逃学、人际关系不好,微信、QQ留言中出现一些阴暗负面的表达,讲一些离别的话,家长们一定要重视。这些可能是孩子无意识地在发送一些向外呼救的信号,他们自己是无力从中自拔的。“有一个双向障碍的孩子,有一段时间经常打电话、发短信给我,老来诊室找我,孩子和家长都没有跟我提有任何病情的加重,当时我忙着给其他病人问诊,没有意识到他其实是在向我发出求救的信号,突然一天,他采取了自杀行为,好在抢救了过来。”余金龙说。在他看来,孩子身边的家人、朋友都应对这些信号敏感一些,及时向他们伸出救命的手。
首先要感受孩子的痛苦
如何才能贴近孩子的内心呢?这对很多家长而言都是头疼的问题。“比如在孩子跟人打架,哭着回来的时候,我们家长该如何做才好呢?有些家长一回来就展开教育或批评,这样做顺序错了,孩子大多不接受或很难接受,甚至会顶撞家长。正确的做法是,首先,家长要主动去感受孩子的感受,并把你能体会到孩子的痛苦和委屈告诉他。这样孩子很快就能平静下来,并愿意跟你交流。这时再慢慢问清楚事情经过,搞清楚事情原因了之后,再进行教育和引导。跟孩子沟通时,谨记要遵循这样的顺序。”心理专家说。
家长如果能贴近孩子的内心,去感受孩子的感受,体会孩子内心的苦与乐,这样孩子也学会了去感受自己和他人内心的感受,孩子的同理心就建立起来了,就不会有自杀孩子那种孤独和无助的感觉。
相对而言,抑郁症冬天比较高发,而自杀问题则在春天比较多。专家指出:“新年伊始,一年之计在于春,很多压力因素会扑面而来。在这个季节很多人容易被压力压垮。孩子们则面临新学期开学节后综合征的问题,在假期放松后,回归充满压力的学习环境,是会有不适应的情况发生的。”
不要过度保护孩子,要适当放养
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心理专家建议家长,不要过度保护孩子,适当放养。“让孩子从小融入社会,去经历磨砺和挫折,让孩子碰碰钉子。”专家说,“多数心理压力来自人际关系,现在的孩子表面上看起来什么都会,但在应对人际关系方面,实际上并不如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我们小时候的人际关系是复杂的,七大姑八大姨,见得多,自然就会学得多。现在孩子的家庭内人际关系则太单纯,三口之家组合出来的关系是六种。当真正进入社会时,我们要面对的是复杂得多的关系。越早让孩子社会化,接触不同的人,建立不同类型的关系,越有利于他们成长。”
心理专家也强调责任感的重要:“要让孩子从小做事或做家务,培养他们的责任感。而培养孩子责任感和自信心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让他们独立思考,独立决定,独立行动,独立承担后果。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教育,也应该更早点对孩子展开。可家长往往只关心作业做得怎么样。其实,重要的是让孩子体会到,不管他们学习如何,胖瘦美丑怎样,他存在的本身,健康、开心地活着就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因此确认自己的生命是有价值的并爱惜自己。孩子们能认识到这一点,就不会轻易采取不负责任的选择。”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你的亲密正成功“废掉”你的孩子
-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